長期以來重生產、輕服務的粗放發展模式使得機電制造業物流成本過高、物流運行效率較低成為制約我國現代制造業健康運行的重要瓶頸,直接影響我國從制造業大國向制造業強國的轉變。
從前期和企業溝通的情況看來,這尚屬于一塊待開墾的沃土。曾就職于原機械工業部的馬增榮對機電制造業依然熟悉且富有感情,他說:“這一塊未來的發展空間會很大,但目前看來,除汽車行業外這個量大面廣的行業對物流和供應鏈管理的意識還很單薄,即使在做的相對較好的電工和工程機械行業,也只有少部分龍頭企業比較重視。”
發展機電制造業物流,以服務創新支撐產業升級發展,有助于企業挖掘“第三利潤源”,降低物流總成本,提供附加增值服務,提高工業增加值率。
“如今,好的企業都關注物流,好比打籃球,好隊員會空中接力,球不落地就已經快速傳送到目的地了。”他以海爾集團為例,“張瑞敏海爾集團董事局主席曾說,運輸倉儲費用是企業國際化的重要成本之一,產品在國外多逗留一天,要承擔高昂的開銷。”
一些企業甚至已經把物流當作“丈量”供應商產品質量的工具,因為物流環節提倡的“零庫存”概念要求產品具備近乎百分百的合格率和準時率。在汽車行業,這樣的例子比比皆是。而且,很多規模較大的物流公司都有汽車生產集團的背景,比如,安吉汽車物流上汽集團、一汽物流一汽集團、長安民生物流長安集團等。和留有大量空白的機電制造業物流市場相比,推行了近十年的汽車物流已經基本形成了為客戶提供全程服務的系統。
中國物流總費用占GDP比重高達18%,而歐美國家在10%左右,日本則近為5%,因此,中國物流成本的優化空間巨大,應該讓更多企業認識到物流和供應鏈對降低成本的作用。如果將物流成本比作一塊“濕毛巾”,只要采取科學合理的方法,總能擰出水分,擰出效益,比如通過物流和供應鏈管理一體化改造,不僅可以降低運輸倉儲等費用,而且可以有效縮短流程時間、加快資金流速度等,拉動企業進入良性發展軌道。
一些技術含量不高的業務正逐漸從勞動力成本較高的行業轉入勞動力成本較低的行業。比如,汽車行業的勞動力成本明顯高于物流行業,像給輪胎上輪圈、做動平衡這類工作,不具備很高的技術含量,原本需要在汽車企業組裝并完成測試,現在這項工作在物流公司就能完成。
|